人民日报:农药如何造福百姓

    我们对农产品“质”和“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农药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 
    违规用药而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农药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把“双刃剑”怎样趋利避害,更好地造福百姓?据悉,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高毒农药淘汰和禁用工作方案》,分步淘汰和禁用现有高毒农药,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
    农药越来越纠结:用得好,是个宝,可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丰富供给;用得坏,是个害,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妨碍生态安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说,我们对农产品“质”和“量”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的,农药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
    农药使用和管理既要面向国际,又要立足国情农情。只有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才能推动生产、满足消费。否则,只是技术可行,经济上不划算,就不能实现“质”和“量”的兼顾,不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我国农业生产面广量大,生产条件和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假如推行一种新的农药,农产品质量上去了,但产量下来了,效益下来了,不仅新药很难推广,在生产应用中还容易出现反复。
    因此,淘汰高毒农药,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高毒农药的急性毒性高,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生产性中毒事故。加之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淡薄,禁用高毒农药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促进农药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农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农药产品27000多个,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产能过剩,淘汰和禁用一批高毒农药品种,既可促进农药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又可为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使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消费者也不能谈“药”色变。首先,我们仍然离不开农药。全国每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面积大概是70亿亩次。据测算,通过植物保护,每年防治病虫害,挽回粮食损失是总产量的15%至20%。其次,高毒农药的替代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禁止生产使用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开始,目前已禁用了包括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在内的23种高毒农药,目前我国仍在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还有22种,产量大约占农药总产量的2.5%。今年底前又要禁10种。可以说,我国在高毒农药禁用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第三,随着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技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用药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安全。
    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让高毒的快出去、低毒的快进来,关键是引导农药生产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高效、低毒、安全替代产品的推广使用,积极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近几年我国生物农药、环保型农药快速发展,近3年增加的环保型产品的数量是之前的总和。这是个很好的态势。(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