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载药防治病虫操作规程

    一、总则  
    烟雾载药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施药技术。为了保证烟雾载药技术防病治虫的作用,提高防治效果,确保安全操作,特制定本办法。
    应用烟雾载药防治技术,包括事前准备、施放烟雾设计、使用条件、效果检查及安全操作等均可参照本办法进行。  
    1、是否适用于烟雾载药技术,应根据病虫害发生面积、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林木分布和防治对象等情况而定。在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危害林木集中成片(或已荫蔽的行道树和防护林带)、林木郁闭或疏密度在零点五以上,害虫数量或病情足以威胁林木生长的,掌握适时气象条件和施放烟雾技术,都可采用烟雾载药防治。适合烟雾载药技术的林地,采用何种方式施放烟雾根据当地条件而定。  
    2、烟雾载药防治技术必须采用专用农药制剂及施放烟雾器械。严禁使用高毒农药施放烟雾。  
    3、凡应用烟雾载药的地区和单位,均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训练和宣传教育、做好事先工作、施放烟雾方案和安全措施等准备,保证施放烟雾质量和安全使用。  
    二、准备工作  
    1、防治地区应事先做好病虫调查和预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种类、发生时间、危害面积、分布密度、害虫龄期及危害部位等情况,以便确定使用专用农药制剂的种类、数量和配制浓度、单位面积用药量。害虫天敌的寄生率达到足以抑制害虫灾害,不应施放烟雾。  
    2、在施放烟雾前,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对防治作业区进行地面勘察。根据防治作业区的病虫发生面积、地形、林木分布及常年风向等特点,确定施放烟雾顺序和方法。  
    3、准备施放烟雾的地区,应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协助做好宣传和防毒工作,对蜜蜂、家蚕等益虫在施放烟雾前做好防备工作。  
    三、掌握施放烟雾载药有利时机  
    1、根据“治小、治早、治好”的原则,结合当地天气短期预报情况,拟定大体的施放烟雾日期。一般应在害虫幼龄时期、活动盛期或病虫发生初期进行。如松毛虫防治要抓紧在幼虫三、四龄前,竹蝗等掌握在若虫阶段;病害防治要掌握在病菌侵入寄主前或孢子扩散期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掌握在产生“温度逆增”时为最有利于施放烟雾,此时地面层气温与近树冠层的气温大致相似,当烟雾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继续上升,即停留在“温度逆增层”,有利于烟雾的熏杀作用。傍晚居民点所见到的烟低垂弥漫和早晨所见到雾的情况,就是这种现象的结果。一般“温度逆增”产生在日落后到次晨黎明前,晴天比阴天容易产生,谷地、盆地、山地容易产生,阴坡较其它坡向容易产生,掌握上述有利时机进行施放烟雾。傍晚施放烟雾,烟雾随气压下沉,在低层漂浮,适宜于矮林(树高在10米以下);早晨施放烟雾,烟雾随气流上升,在高层漂浮,适宜于高林(树高10米以上)。  
    3、施放烟雾时,林内风速在1米/秒以内为合适,风速超过1.5米/秒不宜作业。  
    4、各种条件都就绪,则要预测第二天早晨或夜晚能否具备施放烟雾条件。当天晚上晴天(少云或无云),微风或无风,次晨风速一般小,山区“温度逆增”现象容易形成,有利施放烟雾;夏季当阵雨过后,可以抓紧作业;有雾或有露水的早晨可以施放烟雾;无风阴天也可以作业。  
    四、作业方式  
    1、根据防治地区的地形变化,要灵活设置施放烟雾作业。在斜坡上作业时,一般从山上坡向下坡与风向垂直方向进行;在迎风方向坡面上操作时,施放烟雾摆布要密些,下风宜稀(如用引燃式烟雾载药技术,发烟点距离视单位面积用药量而定)。利用从高处向低处沿着山坡向下流动的谷风,往往在高地施放烟雾作业容易使烟云向低处扩散和停留;在谷地、山沟、洼地作业,由于风速和风向多变,对烟云的移动有密切关系,如果谷地的山高而陡,边风吹向各地直角的情况下,谷地内的风速会大大减弱,烟云会长久停留在里面,这种情况在傍晚和夜间更为显著;如果谷地比较宽阔,斜坡也较为缓和,则烟云随气流下降到谷地里,再沿对面斜坡升起,不会发生其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选风速较小时放施烟雾;在洼地,如果在山上施放烟雾,烟云顺着洼地走向远距离流动,扩散面积就大,根据以上情况灵活处理施放烟雾作业带和发烟点较为合适。在山脊上施放烟雾,烟云不容易上树梢部分,作业时间应长些或多设发烟点,使烟云上去,或者采用其它防治措施。 
    2、施放烟雾方法可采用固定法和移动法,或者两者相结合进行。一般是引燃式烟雾载药采用固定施放烟雾法,即根据地形如山陡、山谷,气流稳定,风向变化小等情况,将发烟筒(袋)设置固定的发烟点,然后逆风向依次引火发烟,使烟云受气流扩散至所需防治的森林范围。移动施放烟雾法即作业人员相隔一定距离,在林地里逆风缓步向前行走。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面积不大,坡度小,杂草灌木稀少,郁闭度比较小,行走方便,烟云不易流动(风速小于0.3米/秒)以及固定施放烟雾法不易受烟的林地或苗圃、耕地。实际操作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固定法为主,辅之流动法相结合运用,以流动法来弥补固定法疏漏处理之地,便于烟云层的形成。  
    3、根据防治对象、虫龄大小、林木分布的情况,确定烟雾剂浓度和单位用药量,一般在害虫幼龄期或病虫发生初期防治最有效、最经济,随着害虫龄期增大,应增加用药浓度和用药量。  
    五、效果检查及其它  
    1、防治效果好坏,除对烟雾剂种类选择外,烟云层停留时间长短是成效的关键,也是判断防治效果的重要标志。一般要在烟云停留10分钟以上,方能发挥烟雾载药的防治效果。防治以后,要组织人员进行效果检查。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定期调查记载害虫死亡或病害停止发展的情况。害虫在两天内进行检查,病害可延长检查时间。必要时应进行复查。检查方法采用重点检查和普遍调查,应在防治区内从不同位置选取一定数量的标准株或标准地统计树冠上害虫数量,或用挂笼、地面铺布或选割标准树枝等方法,统计防治前后病虫害的变化情况,计算防治效果,标准株的数量不宜过少,以保证效果检查的准确性。  
    2、经过效果检查,发现漏放或效果较差的地区,应查明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补放或其它措施,弥补不足。  
    3、操作人员必须由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健康、年满十八周岁、并且经过技术培训者担任。凡体弱多病、患精神病、皮肤病、孕妇和其它疾病尚未恢复健康者,一律不要参加施放烟雾作业。  
    4、施放烟雾操作人员要戴口罩(或湿毛巾),并避免过久停留在烟云中。放过烟后,要用肥皂洗手、洗脸,并用清水嗽口,有条件要洗澡。操作人员如发现头昏、呕吐等现象,应迅速离开施放烟雾场所,送医疗单位诊治。  
    5、施放烟雾过程或之后,要注意避免山火发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