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严密防控“无烟火灾”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现场。 郎咸仁 摄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0日报道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工作,探索生物防控途径,有效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

       大兴安岭地区因早年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及森林火灾等原因,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天然林退化、人工林面积增加、树种单一、抗逆性差。这一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随之进入了高发期。“九五”期间,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37.34万亩,“十五”上升到1881.64万亩,同比增长了100.74%。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大兴安岭着力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施了5项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森防工作基础。“十一五”以来,大兴安岭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杨树天牛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杨树天牛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项目”和“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区配备了高射程车载喷雾机等防治机械253台,喷药车、除害处理车和检疫防治车23辆,监测调查摩托车86辆及先进的监测、检疫、防治仪器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救灾体系。森林植物检疫信息系统、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在总站和局站中全面应用,实现了国家林业局、集团公司、林业局防治、检疫信息传输和管理的网络化。截至目前,地区已建成国家中心测报点9个,国家级标准站5个。

       加强科研技术推广,提高防治水平。近年来,他们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先后有27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地级奖励,并在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他们完成的“桦尺蛾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病虫害控灾减灾综合技术研究”、“‘3S’技术在大兴安岭天幕毛虫灾害监测中应用研究”、“大兴安岭松瘿小卷蛾与寄主化学信息相关性及无公害治理研究”4个研究项目,在森林病虫害的早期监测、重大灾害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应用。同时,当地在鼠害、黄褐天幕毛虫、樟子松疱锈病、小蠹虫防治措施上,试验推广了不育剂、驱避剂、防啃剂、生物制剂、信息素等新型无公害防治药剂和物理防治措施,完成了对传统药剂的更新换代,并探索了招引食虫鸟灭虫和招引蛇类、猛禽消灭害鼠等生物防治技术。

       建立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网。他们应用“3S”技术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解决了森林面积大、路网密度低、深山腹地灾情监测难度大等问题,监测灾害面积最小单元可达15亩,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大了监测覆盖面。全区建成监测预报站点97个,专兼职测报人员达673人,实现了专群结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严格检疫,确保生态安全。他们把法制手段与技术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3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调入地。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到广场、商业区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在报纸上连载检疫常识,把森林植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印制成宣传册,送达木材加工销售、林木种苗繁育单位和生产、经营、使用松木及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做到了面对面宣讲。

       实施重点治理,减灾成效显著。地区集中人力物力,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实施专项治理。他们启动的松针红斑病工程治理,3年累计防治面积75.6万亩,感病指数降到35;为期3年的国家级鼠害工程治理,治理面积169万亩,鼠口减退率为78.9%;2006年对十八站和韩家园林业局火烧迹地实施性信息素诱杀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3万亩,虫口减退率为20%。目前,全区悬挂鸟巢2.8万余个,筑巢率达40%。“十一五”期间,林区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942.75万亩,较“十五”降低了49.9%。同时, 通过专项治理,保证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不成灾,防治“四率”(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指标均好于国家标准,有效地保护了大兴安岭生态安全。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