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主要板栗害虫防治方法

经初步调查,我县目前板栗主要害虫有板栗剪枝象、栗瘿蜂、板栗透翅蛾、栗实象。在我县,尤其是早熟板栗,栗实象危害比较严重,为了减少病虫害损失,我们应抓紧时机,进行科学防治。

 

板栗剪枝象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5-9mm,底色黑,具光泽,密布灰黄色或银灰色绒毛,期间疏生较长的黑色直立毛。头管长于鞘翅长相等,先端宽,中央缩细,头管背面有明显的中央脊,侧缘有沟。触角11节,端部3节略膨大,呈黑褐色,其余各节黑色,复眼椭圆形,黑褐色。前胸大于宽,由背面及侧面观均呈球面状隆起,上有小而密的刻点。鞘翅长,肩部宽,向后逐渐收缩,每边翅鞘由10行点刻沟,沟间部呈颗粒状突出。雄虫触角着生在接近头管部1/3处,前胸两侧各有一个向前伸的尖刺;雌虫触角着生在头管中央,前胸两侧无尖刺。

卵  椭圆形,长0.9-1.33mm,宽0.7-0.9mm。初产卵乳白色,以后渐变淡黄色,将孵化时在一端出现橙色小圆点。

幼虫  老熟幼虫淡黄色,体长7-11mm。头后半部缩入前胸,后头缝不明显,额的基部近唇基片边缘有6根刚毛横列。各体节有2列较密的细刚毛。肛门片上有3对刚毛呈“品”字形排列。

蛹  长6.2-10.1mm,头顶缝两侧及头管基部各有一对刚毛,头管端部4根刚毛横列,褐色尾刺1对。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筑土室越冬。在辽宁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21-33天,6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8月上旬为盛期。成虫初出土时,多在矮小的栗冠下部取食嫩栗苞,补充营养,出土后约四天开始交尾,一虫可多次交尾,第一次交尾后经2-3天开始产卵。产卵前,选嫩果枝,在距栗苞2-5cm处,将果枝咬断,仅留一皮层牵连,使果枝倒悬于空间,然后爬到栗苞上,刻1.5mm左右深的槽,将产卵管插入槽中产一卵,再用头管把卵顶到槽底,并用蛀屑堵塞产卵孔,最后将相连的果枝皮层咬断,使其落地。成虫从产卵到剪断果枝约经45分钟,一雌每天刻剪断果枝3-12个。7月上旬-9月上旬为产卵期。每雌能产卵20-35粒,成虫寿命13-20天,白天活动,交尾产卵在17时至黄昏前最盛。有假死性。

卵在坠落地面的栗苞内发育,卵期6-18天。7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以卵槽处沿栗苞皮的内层向果柄取食,被食的栗苞内充满褐色虫粪,幼虫脱皮2次,约经20天老熟,咬一圆孔脱果,钻入3-20mm深处座椭圆形土室越冬。如温、湿度过高或过低,则发育延缓,幼虫脱果晚,如种实过干,则幼虫不能脱果而死亡。

三、防治方法

1、在成虫产卵期间,及时拣尽落地栗苞、果枝集中烧毁。

2、在成虫羽化初、盛、末期,各喷撒一次吡虫啉或菊酯类农药,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

 

栗瘿蜂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3.0mm,黄褐色至黑褐色,具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4节,柄节、梗节为黄褐色,鞭节褐色。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小盾板钝三角形,向上突起。翅展2.4mm,翅透明,翅面有细毛。足黄褐色,肘节末节及爪深褐色。

卵  乳白色,椭圆形,长0.1-0.2mm,一端略膨大,一端有长0.6mm的细柄。

幼虫  乳白色,头部茶褐色,较尾部粗,近老熟时体黄白色,光滑无足,老熟幼虫长约2mm,体可见12节。

蛹  长2.5-3.0mm,乳白色,复眼红色,近羽化时,腹面略为白色,其它为黑褐色。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1代,以初龄幼虫在芽组织形成的小室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取食,被害芽受到刺激逐渐形成虫瘿。5-7月化蛹,6月上旬羽化,持续期1个月,成虫在瘿内羽化后停留10-15天,然后咬孔外出,飞翔力弱,无趋光性,不需补充营养。6月中旬-9月下旬产卵。卵产于当年生枝条上部的新芽内,每芽最多产卵15粒。幼虫8月孵化,孵出后在芽的花、叶组织进行短期取食,随后形成不明显的虫瘿,并在瘿内越冬。

降雨量多及持续时间长,可使成虫羽化期推迟,并会使虫瘿组织含水量高,成虫在咬羽化孔时,往往被水浸湿死亡,已羽化出来的成虫也会因雨水浸渍大量死于树上。风能影响成虫的传播,多随羽化期的风向而顺风扩散。

栗瘿蜂的发生因栗树品种而异。一般实生栗受害重,嫁接栗次之。寄生性天敌对虫口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防治方法

1、5月底以前,幼虫、蛹和成虫均在虫瘿中,对新结果的幼林,可在5月底以前,摘除虫瘿。

2、在受害严重的栗林,采取强度修枝。除枝条茎部休眠芽外全部剪去。也可截去大枝,待其萌发新条,这样可以较彻底地清除虫患,二年后栗林又可恢复结果。

3、生物防治。栗瘿蜂的天敌,已知的有7种,主要的有斑翅长尾小蜂(Megastigmus maculipennis Yasumatsu)、黄腹长尾小蜂(Torymaus geranii Walker)、跳小蜂(Eupelmus spongiportus Foerler)等。其中跳小蜂在枯瘿内越冬,可于4月上旬-5月寄生蜂产卵期间,摘除树上虫瘿,干燥保存,次年春将枯瘿放回栗园中,寄生蜂即可羽化飞出,再行寄生。

4、抗性育种。日本在1952年以后已育成四个抗栗瘿蜂的新品种,虽然栗瘿蜂同样在其上产卵,但孵化的幼虫入秋后几乎全部死亡,侥幸留到来年春的,也在栗树萌芽前完全死去。

5、药剂防治。6月上旬-7月上旬,当栗瘿蜂羽化且在瘿内停留期间,喷洒两次(隔5-7日)吡虫啉,瘿内成虫死亡率可达90-97%,而对跳小蜂幼虫没有影响。

 

板栗透翅蛾

又名赤腰透翅蛾,以幼虫串食枝干皮层,主干下部受害重。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21mm,翅展37-42mm。触角两端尖细,基半部桔黄色,端半部赤褐色,顶端具1毛束。头部、下唇须和中胸背板桔黄色。腹部第1、4、5节桔黄色(雄蛾第4、5节颜色较雌蛾暗),第2、3节赤褐色,末节又为桔黄色。翅透明,翅脉及缘毛均为茶褐色。足黄褐色,中、后足胫节具较长的赤褐色毛丛,尤以后足胫节毛丛最发达。雄蛾略小,尾部具红褐色毛丛。

卵  长扁圆形,长0.9mm。初产为暗黄色,后为淡栗褐色,一端稍平。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0-42mm,污白色。头部栗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色,其后缘中央有倒“八”字形褐色沟纹。气门褐色,椭圆形。

蛹  体长14-18mm,黄褐色,微向腹面弯曲,腹背从第4-7节各有2排短刺,前大后小,第8-10节各有1排小刺。臀末有小突起10余枚。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少数二年1代。多以2龄幼虫在枝干老皮缝内越冬。来年2月底至3月初开始活动,3月下旬全部出蛰。幼虫在7月中旬老熟化蛹,8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一直延续到9月上旬。成虫出现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8月中旬开始产卵,8月底至9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孵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2龄幼虫开始越冬。越冬幼虫在日平均气温高于2℃时开始出蛰,日平均气温达3-5℃时,出蛰即达盛期,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高于5℃时,全部出蛰。经2-5天开始蛀食为害,6月大部分幼虫蛀食接近木质部,蛀道接近互相连通。7月为害进入猖獗时期,树皮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被害状明显可见,幼虫只为害树皮新生组织,仅少数蛀食木质部。老熟幼虫向树干外皮咬直径5-6mm的圆形羽化孔(不咬透),在此孔下部吐丝粘连木屑及粪便结茧化蛹。蛹期23-25天。成虫羽化时顶开羽化孔,露出蛹壳1/2-2/3。成虫羽化,以9-10时最盛,白天活动。低温高湿情况下,活动能力显著下降。有趋光性,寿命3-5天。成虫白天产卵,以上午10时产卵量多,多散产在10年生以上的主干粗皮缝间吐丝网,然后蛀入老皮下取食,2-3天后排除虫粪,粘连在丝网上。为害约30天,进入2龄幼虫,即在蛀道一侧或一端蛀越冬室,至11约下旬全部越冬。

三、防治方法

板栗透翅蛾的防治,要根据其生活发育规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防治,做到有虫杀虫,无虫或低虫口时起到预防保护作用,并且还可以预防天牛等其他类似害虫的危害。

1、加强管理。加强栗园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施肥,清除杂灌,增强树势。避免机械损伤,对于嫁接伤口和其它机械伤口,要及时包扎保护,伤口愈合后及时解除包扎物。采取树木果实时,不要损伤树皮。及时防治枝干病害和其它虫害。结合冬季整形修剪,剪除虫害枝,并集中烧毁,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翌年的虫害发生。

2、注射。在幼虫活动期注射药物,毒杀幼虫。发现有被危害的树木,可以用内吸性药物在排粪孔、排气孔处注射,也可以打孔注射。若用1:1的40%氧化乐果乳油和50%甲胺磷乳油注射,可以按照树枝或树干的直径确定用药量,一般为每1厘米直径用药1毫升,杀虫效果一般在90%以上。

3、药剂涂刷。用药剂涂刷被害处,毒杀越冬后的幼虫。在3~4月份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时,按照1~1.5公斤煤油加入50克80%敌敌畏乳油(或50%乐果乳油)比例配置药剂,将配制的药剂拌匀后,涂刷在枝杆表皮失去光泽、水肿、流液、有腐臭味等被害处。若发现枝干上有新虫粪,应立即使用上述药液涂刷被害处,可以很快杀死里面的幼虫。一般每隔10天涂刷一次,连续使用两次,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杀虫效果。

4、刮皮喷药。通过刮皮喷药,可以消灭虫卵和刚刚孵化的幼虫。在8~9月份,成虫羽化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对树干1米以下的老树皮、旧的羽化孔、被害部位等产卵场所进行刮皮,集中烧毁,消灭其中的虫卵和初孵出的幼虫。同时对树干进行喷药保护,以防漏网的虫卵或幼虫继续危害。喷药的药剂可以选择80%敌敌畏乳油5000倍液,兑好后直接喷涂树干,一般每隔15天喷药一次,连续施药2~3次,即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5、刮皮涂白。在冬季进行刮皮,再在树干上涂刷白涂剂,可以防治越冬幼虫,还可以防止产生冻害。板栗透翅蛾以2龄幼虫在受害处的皮下越冬,11月入冬后,对板栗树枝树干粗皮和被害处进行刮皮,刮除老皮,然后进行涂白,尤其是被害处,要重刮皮,重涂药,对刮下的树皮,要收集集中烧毁。

白涂剂的配方为:生石灰12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食盐2份,油脂0.2份,清水36份。配制时,先将生石灰溶化成石灰乳,再加入其它成分,搅拌均匀,就可以使用。

石硫合剂配制:取生石灰1份、硫磺粉2份、水10份。先将生石灰放入锅内,加热水化开,再加水煮沸,然后将硫磺粉调成糊状,慢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边搅拌,然后继续煮40~60分钟,待药液变成红褐色、渣滓办成绿色时,停火冷却,滤去渣滓,就成为石硫合剂原液。

石硫合剂在熬制时,要随时用开水补足在加热过程中蒸发所损失的水分。为了便于掌握所要补充的水量,可以在将所有成分倒入锅内,进行熬制之前,用粉笔在锅壁上划上记号,记下锅内药液液面的位置。在加热熬制过程中,当药液液面低于粉笔的记号时,应该补充开水,使锅内药液液面回到粉笔划的记号处。

在配制石硫合剂和白涂剂时,石灰和硫磺的质量要好,硫磺粉的粉末要细。

 

栗实象

栗实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以幼虫食害板栗叶子,严重被害地区种子常在短期内被食一空,并诱致菌类寄生,以至采收后难以储存运销。

一、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6-9mm,黑色。喙圆柱形,前端向下弯曲,褐色,有光泽,长6.5-11mm;触角从喙1/3处伸出。雄虫体长5-8mm,触角从喙1/2处伸出。触角膝状,柄节细长,静止时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着生于喙的基部。前胸与头部连接处,前胸背板基部两侧,鞘翅上各有1个由白色鳞片组成的白斑。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长为宽的1.5倍,其上有刻点10条。前胸及鞘翅的刻点均被有无色略透明的鳞片。鞘翅前缘近肩角处有一白色横条,臀角处有一略成钩形的白色斑纹;翅长2/5处有一白色横条,横条和斑纹均为白色鳞片所构成;翅的外缘有白色毛。腹部及足均覆有白色鳞片。腿节内缘近下方有齿1枚,肘节为3节,有爪1对。阳基端为瘦圆形。

卵  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光滑。初产时透明,近孵化时呈乳浊色,一端透明。

幼虫  呈镰刀形弯曲,老熟幼虫体长8.5-12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褐色,体多横皱,疏生短毛。

蛹  灰白色,长7-11mm,喙伸向下方。

二、生物学特性

此虫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三年6-7月在土内化蛹。成虫最早于7月上旬羽化,最迟于10月上旬羽化。8月(即板栗成熟前1个多月)方出土。9月为产卵盛期。幼虫在种子内生活1个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离开种子,入土越冬。

初羽化成虫先取食花蜜,以后才以板栗和茅栗的子叶、嫩枝皮为食,栗园中如混生茅栗,成虫多喜在茅栗上活动取食。被害板栗子叶表面呈不规则刻槽状,补充营养期7-10天。成虫白天活动,颇敏捷,有假死性,日落后多停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经过补充营养后即在球苞、叶上交尾,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每次交尾长达4-7小时。雄虫寿命最短8天,最长16天,平均10.3天;雌虫则最短10天,最长19天,平均15.8天。交尾后次日即可产卵。产卵前,雌虫用喙在板栗球苞上刺孔,深达子叶表层,咬成1-1.5mm深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刻槽,约需半小时再拔出喙将产卵管插入,产卵1粒,也有1次产卵3粒的。雌虫一生产卵最少2粒,最多18粒,产卵部位多集中于果实基部。

由于此虫发生期长,自8月下旬至采收前数日均可产卵。惟接近采收时,多在果皮尚未转为红褐色的栗实上产卵,果皮已变为红褐、坚硬者不产。因此,卵多集中产于中熟品种及茅栗上。9月中、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后,即转移到重阳蒲、重阳红等晚熟品种上。10月上旬晚熟品种采收完毕,末期成虫多在栗园附近的茅栗上继续产卵、危害。

卵约经10-15天孵化,初孵化幼虫仅在子叶表层取食。虫道宽约1mm。2龄后随着虫龄增大,虫道逐渐扩大和加深。3-4龄时虫道宽约8mm,其中充满灰白色或褐色粉末状虫粪。虫道半圆形,多在果蒂的一方。果实采收后,幼虫仍在果内取食。幼虫共6龄。老熟后,在果皮上咬一直径为2-3mm的圆孔,爬出果外,钻入土内,作一约0.5cmX2cm的长圆形土室越冬。入土深度视土壤种类而异。沙壤土较深,粘重者较浅,一般为10-15cm

在北方实生栗园,此虫发生数量主要与采收是否及时以及脱粒地点、脱粒方法有关。管理粗放、采收不及时或不彻底的、散落的种子内幼虫发育老熟后均就地入土。在栗园附近晒场堆积。待期后熟剖苞取栗,以及在栗窖沤制脱粒的,均造成入土幼虫高度集中,1M2地面越冬幼虫常达数百至千余头。在南方栗园,除以上情况外,还与栗园附近野生茅栗密度有密切关系。由于栗球苞针刺短疏,球肉薄,受害较板栗重。此种被害种子大多弃于林地,幼虫老熟后即在寄主树下越冬。据在南京、常熟、吴县、句容、溧阳、宜兴、新沂等7个市县调查结果;有茅栗生长的山地栗园21个品种5628粒种子的被害率为8.26-68.17%;而无茅栗生长的平地或山地栗园25个品种4913粒种子,均无受害。

板栗球苞上针刺长短、疏密因品种而异,长度自10mm21mm不等;刺束有硬软、疏密、直立、斜生之分。本种象虫对刺束长而密的品种,成虫喙不易透过,因而品种间被害率有较大的差异。用不同品种接种结果,成虫喜在刺束短、稀疏、球肉薄的品种上取食和产卵。据在同一林中观察,刺束长达21mm、硬性密生的品种,如焦杂、密刺、早盔,被害率为5.5-16.98%;而刺束长10mm、分布稀疏可见苞肉的,如薄壳、充良乡、珍珠蒲、烂头观音等,则高达31.76-68.17%。

不同品种成熟期迟早与被害程度大小有密切关系。成熟早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过成虫危害,如江苏溧阳县8月末9月初成熟的早熟品种处暑红,被害率在5%以下,而10月上旬成熟的品种重阳蒲、重阳红,则被害率高达44.27-60.36%。

三、防治方法

1、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清除栗园周围的野板栗、茅栗;荒山上的野板栗要早行嫁接或加以清除,以减少野生寄主。栗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并拾毁落果,避免幼虫遗留在林内。

2、恶化害虫越冬基地。板栗球果采收后,堆积在坚实场地上沤制脱粒,幼虫脱果后不能入土,可扫集消灭。对已集中入土的幼虫,可于次年6-7月,深翻15cm,消灭幼虫。

3、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轻击树枝聚杀。

4、栗实采收后,立即剪除栗苞,浸入50-55℃温水中10-15分钟,杀死其中幼虫,浸后晾干,不影响种子发芽;或以10-15万伦γ射线照射,既可杀死种实内害虫,又可保持水分,保鲜期可达6个月。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