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9月28日报道 “林业真是一个大事业,每年为国家创造这么多的财富,你们可得好好办哪!”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如此叮嘱。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召开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新时期林业的“四个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六十年沧桑巨变,作为“一个大事业”,林业的地位、作用、性质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林业将变成根本问题之一
“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同志们,你们不要看不起林业。林业,森林,草,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1958年11月,针对有关部门在林业作用和地位上存在的认识偏差,毛泽东一针见血地说。
在这段时期,出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木材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位要求。
一味索取,犹如涸泽而渔。
视察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红松林时,刘少奇说:“我们不但要后继有人,还要后继有林呀。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如果这些森林被我们采伐光了,不仅后代没有了木材,而且还可能改变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到了那时,历史会无情地审判我们这些败家子的。”
40多年前,中国曾面临空前的粮油危机,刘少奇对林业寄予厚望。
1961年7月,刘少奇在黑龙江省林区视察时说:“林区不光是出木材,还有许多产品也可以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搞木本粮油。全国各地都可搞木本粮油,木本粮油的潜力很大,林业部门要把这件大事抓紧。”
无远虑,有近忧。
周恩来尖锐地指出:“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可以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
这时,毛泽东以惊人的洞察力向世人警示:“林业将变成根本问题之一。”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林业正如毛泽东所料,走上全球大舞台,成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前几天,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联合国,共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大计。
在这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备受关注,中国通过持续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中国早已在行动。
在已制定和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中国成为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之一。
胡锦涛在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林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的重大使命。
★植树造林,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对木材巨大的需求,让人们形成了森林是“取之不尽”的思维定势。
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早有预见性的警惕。
刘少奇多次提醒:“木材问题一定要注意到一边砍伐,一边栽种。过去我们的祖宗砍得多,栽得少,以后我们要注意。应当栽得多砍得少才好。”
毛泽东说:“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
有法,才能有所依。
1963年,国务院颁布《森林保护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有关森林保护工作的最全面的法规。
时光荏苒,林业同样积蓄着改革的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生态建设运动。
这是一个清晰的信息:1978年,在邓小平的关怀下,恢复了林业部。
然而,弥补生态欠账,并非一日之功。
1981年,罕见的洪水引发了邓小平对林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深度思考。
邓小平心情沉重地说:“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
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下,全国人大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民义务植树从此成为一项国家的法律制度。
邓小平的号召意味深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继续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是我国第三代领导人对林业寄予的重托。
江泽民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一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二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三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总之,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在为纪念全民义务植树十周年题词时,江泽民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
1997年,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动员令。
随后,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启动。
进入新世纪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继续进行着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胡锦涛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时说:“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扩大国土绿化面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希望全社会大力弘扬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注重科学、提高质量、加强管护,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祖国大地变得更加秀美。”
★林业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历史必将为林改记下重重的一笔。
“还山、还权、还利”,林改关系着亿万农民利益,还对改善我国生态产生积极作用。
“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在福建永安农村考察时胡锦涛特别指出。
在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绿了山坡,富了生活,热了心窝,林改为农村带来了显著变化。
温家宝说:“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
创造就业、积累财富,林改的巨大效益正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生活方式。
林改以来,各地已吸纳劳动力3689多万人;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有能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老有所养、困有所帮、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愿景,已走进农民的生活。
农民富,国家安。
温家宝说:“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通过发展林业和林下产业增加收入,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增收的渠道除了农业以外,又增加了林业,实行多种经营,能够比较快地脱贫致富,这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林改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
“只要给予农民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他们就会像经营和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经营和爱护林地。”温家宝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作出“林业是一个大事业”的预见性判断。
60年后的今天,这一“大事业”的功能在不断拓展,效用在不断延伸,内涵在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
重温语录,让我们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对林业寄予的重托。
相关:
热门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