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哲学的核心观点

中国绿色时报  

    《森林哲学散论》提出了森林哲学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以下是作者苏祖荣的观点,读者诸君见仁见智。
  森林哲学的研究对象
  森林哲学以生态世界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生命、生态、生物链、生态位、生物圈,也称生命哲学,属应用哲学,强调特殊性,是传统哲学研究物质、运动的具体化。
  森林哲学的主客体关系
  森林哲学认为自然是主导、主体,人类是由自然派生的,是第二位的。强调的不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哲学或整体性哲学。自然是本、本体,人类是末、现象,森林哲学以自然为本,传统哲学以人为本,但两者殊途同归。
  森林哲学的认识路径
  森林哲学继承了传统哲学的二分法,同时,还讲三分法,一分为三;讲多分法,一分为多。承认物质的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没有多,无法解释多种经营模式、多种所有制结构、多树种造林和现代多功能林业。但二分法、三分法、多分法,最终要归一,一个系统。用系统的方法,解释林业问题。一元太极,二元对立,涵三盖一,多样统一,系统方法,这便是森林哲学。
  森林哲学的基本范畴
  森林哲学描述生命和生态,既强调生,有形的、看得见的一方面,还强调死、否定、清除和循环的另一面。这就是“0”这一森林哲学的基本范畴。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因此,“0”是对任何数的否定和清除,呈现一个无形和看不见的世界。在生态领域,正因为有“0”的分解和清除这一环节,不断让出生态位,使万物生生不息。“0”的第二层含义是循环,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圈,自然界的消消长长,生生死死的循环,自然万物不断更生和创新。无中生有,有是从无、从“0”、从“空”中产生的。否定—肯定—否定,死—生—死。“0”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经济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正因为缺乏良性循环这一中间环节。21世纪的关键词是循环。循环经济、循环社会是未来的基本方向和模式。
  森林哲学的评判标准
  森林哲学认为,自然的方向、生态的方向决定了人类的方向。以人类为中心不是唯一的标准,以生态为中心才是最终标准。好的生态最终有益于人类,为人的目的而服务,因此,以生态为中心,这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把生态保护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森林哲学的功能定位
  传统哲学认为,学习哲学,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改造世界,把自然界人化或人工化看成是哲学的主要定位。森林哲学则与此相反,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不但要遵守自然规律,还要受到自然阈限的限制。这就是说,不是一切自然界的东西都应人工化。例如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湿地、荒野、冰川等等,则不能触动。本底资源是不能触动的。除商业性森林外,包括生态公益林、城市森林、森林公园等,只能在整体保护下进行若干改造。自然是本底、基础和根基,人工只是由自然派生的一种产物,七分自然,三分人类。没有人工不行,但什么都人工化了,人类离世界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森林哲学的遵循法则
  现代社会主要遵守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讲效率、效益和速度。森林哲学则认为人类应当遵循生态法则,顺其自然。“当人类按主观愿望安排自然时,自然未必这样想。”不能求快,不能走捷径。人工林树种单一,生态脆弱,显示人类的浮躁和浅薄。相反,天然林树种多样,结构稳定,显示自然的厚德载物。自然按既定轨迹运行,虽然速度缓慢,但创造出生物圈,创造出生物多样性,创造出人类。自然是真正的大师,人类只是工匠。自然能制定规律、规则、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只是自然的模仿者和守望人。
  森林哲学的观察视野
  传统哲学注重物质世界,关注技术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地球越来越小,整个地球可以看作一个村庄。但森林哲学关注生命万物,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愈来愈感到仅仅关心和关爱人类全体是不够的,人类共同体必须向动物世界、生物世界和生态世界延伸。这就是说当地球村越来越小,而生命共同体则越来越大。这是森林哲学与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不同。人类生活在四个世界中,在物质世界,以人为本,实行人道主义;在动物世界,实践动物解放论和权利论,实行兽道主义;在生物世界,实行生物中心主义;在生态世界,实行生态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人类不能单生活在物质世界、生活在技术圈内,还要关爱动物,但又不能过于亲近;要关心生物,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要呵护生态,又不与之等同。这就是人类的态度,也是森林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
  森林哲学的终极目标
  森林哲学既看到生态系统中捕食和被捕食间的竞争,你死我活、优胜劣汰的一面,也看到生物间的相互妥协与和解的另一面。与其不让对方活着,不如让大家共同生存,这就是自然界共生法则。这就是“和”的哲学。森林哲学是和的哲学,既“和而不同”,讲生物多样性,又“和实生物”,讲生态的整体性。这是森林哲学的目标。竞争是手段,和谐才是目标。今天,我们对内提出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和谐世界。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和谐”这一伟大理念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都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