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4月26日报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发端于青萍之末的改革运动,正在以燎原之势迅速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开。改革成效之明显,农民参与之踊跃,中央领导之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之配合,都远远超出了改革之初的预想。这场改革,已经逐渐从林业部门“一家之事”发展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成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
集体林改这场山林中的改革正在走出山林,激活着农村社会的每一个因子,改变着每一个林农的生活。
中央高度重视 林改破冰前行
非变通不足以宜民。纵观历史长河,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在得民心、顺民意的同时,都离不开为政者的强力支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以星火燎原之势覆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密不可分。改革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福建、江西、辽宁、云南等林改先行省进行实地考察,听民生,解民意,帮助林农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批示,从党和国家高度高位推动改革向前推进。
200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会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之前,瑞雪纷飞的2007年除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六家子村,与村民们围坐在火炕上促膝长谈林改话题,在万里冰封的东北大地描绘农民致富的绿色梦想。绿水长流,青山见证。2007年4月20日,温总理又来到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在群山环抱、绿意葱葱中与村民们畅谈林改。自此,“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前进中的集体林改奠定了基调。2009年8月16日,温总理在《求是》杂志上撰文,称中国林业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改革是农民的创造,是基层的经验,它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这场改革在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在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中,都将会产生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对集体林改倾注了大量心血,时常过问,千叮万嘱,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都对集体林改作了重要部署。尤其是以2008年中央10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颁发和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破了部门、行业的限制,作为党和国家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唱响在25亿亩集体林地和广大山区农村中。
上下联动部门配合 林改迈向深水区
上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位推动,下有万千农民的热切期盼,时代的洪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在这样的时代洪流面前,各地党委政府、各个部门都把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内容,真正摆上了全党工作的战略位置,形成了推动林改、服务林改的强大动力。
借助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东风,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召开了省委或者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全面部署、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都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省长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林改、五大班子搞林改的局面。在拥有山水甲天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已连续两次召开全区林业工作会议,将自治区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两次前往山区为林农颁发林权证,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在一年中先后8次深入基层调研林改。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则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将载入史册,多次要求把集体林改这场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做好做实。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284个地市、2100个县和2.65万个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出台了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地方各级财政投入林改工作经费累计达53.56亿元。在很多地方,集体林改成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成为考察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凡是在集体林改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被优先提拔录用。
一个篱笆三个桩。集体林改工作取得如此显著成效,与中央各个部门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当集体林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中央各个部门携手并肩,积极围绕集体林改开展工作,出台了大量支持林改、服务林改的政策措施,为林改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与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林业产业振兴规划》、《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林改工作经费25.48亿元,启动了中幼林抚育和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完善了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降低了育林基金比例,从今年开始将对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0元。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还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措施,无论是在“含金量”上,还是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上,在林业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对于集体林改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巨大的支撑推动作用。
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关注和支持下前行,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也必将对我国林业发展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兴林富民 林改改在农民心坎上
中央重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以及林业部门的积极推动,这些都成为集体林改阔步前行的客观必备条件。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场改革是农民创造的,是来自基层的经验。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还要看改革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想不想改、愿不愿意改。农民分山分林、耕山致富的渴望才是这场改革发起和不断向前推进的原动力。
在我国农村,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最重视的“宝贝疙瘩”,也是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希望所在。然而在很多山区县,农民的户均耕地只有几分,在当前精耕细作的条件下,想要迅速提高耕地产出率、依靠耕地致富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何处着手?“30年前,农村实行‘包田包产’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让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30年后实行‘包山包林’到户,实现‘山有其主’,将为我们开辟发家致富的广阔空间。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在不同的省份、相隔万里的山村听到的相同的回答——集体林改,让曾经看得见摸不得的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林,成为老百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绿色银行。质朴的农民乐了,沉寂多年的小山村活了,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和积极性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家家户户齐动员,热火朝天忙林改。
陕西省宁陕县有集体林306万亩,蓄积量943万立方米,林改后全县每户分得集体林地186亩,蓄积量558立方米,户均资产达50多万元;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万至5万元的农户达1.2万户,山区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了平原坝区的农民收入;甘肃省合水县农民胡振东2009年上半年在林下放养生态肉鸡4万多只,目前产出已达120多万元……在基层农村,像这样通过林改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据对19个省(区、市)林改县的不完全统计,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多元,明显高于非林改县。
而作为林改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基层干部在林改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公开、公平、公正搞林改,把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创造了“群众对情况不清楚不实施、意见不一致不票决、公示有异议不分配”,以及“干部深入到户、资料发放到户、法规宣传到户、政策解释到户、问题解决到户”等鲜活经验。勘界确权、核发林权证、调节林权纠纷,可以说,正是基层干部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林改的顺利推进增添了重重的筹码。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记挂在在心头的一件大事,今年刚刚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次聚焦三农。集体林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当前,全国上下、社会各界高度关心、支持林改,风已正,帆已满,集体林改这艘航船将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相关:
热门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