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时报评论员:防沙治沙就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中国绿色时报6月17日报道  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宣传主题是“防沙治沙惠及民生”。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防沙治沙在改善沙区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不断提高沙区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沙区人民生存环境、构筑祖国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就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当前,全国有近1/5的国土面积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这些地区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关这一地区民生改善的进程,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促进生产发展、农民致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县和国家扶贫对象68%以上分布在荒漠化地区,国家扶贫对象中60%以上分布在荒漠化地区。因此,必须通过防沙治沙不断改善沙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致富。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改善生态、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措施。今年4月24日发生在甘肃民勤的强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造成农林牧业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在这些地区只有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才能改善生态,减轻土地沙化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危害。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严重贫乏,同时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减退、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预防土地沙化,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具有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沙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改善,一些地区出现了林茂、粮丰、畜旺、农民收入增加的可喜局面。在看到防治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防沙治沙形势的严峻性。当前,沙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要从改善沙区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出发,始终以沙区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为改善沙区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