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11月3日报道 未雨绸缪,蓄势待动。种种迹象表明,国有林场军团正不断加快学习的速度和深度。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中南、北方、西部、华东等地区先后举办国有林场发展改革论坛,探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办法和举措,反映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成为论坛的基调。
就在论坛陆续举办之时,一项谋划更为深远的“学习计划”其实早已启动。
2008年,国家林业局委托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组建课题组,在结合我国国有林场管理和改革实际的基础上,对世界国有林管理整体情况,以及30多个国家国有林管理制度和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和深入客观的研究,针对国有林管理体制和机制、经营模式和方向、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剖析,形成按洲、区域和国别3个层次的以国别为主的研究报告。
近期,《世界国有林管理研究》一书付梓,成为第一部对世界国有林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报告。
“对于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理论界也围绕改革方向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该书主编刘俊昌说,系统了解、学习和借鉴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国有林管理经验,将对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这种全方位式的梳理研究,在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国有林场管理处处长管长岭看来,是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必修课之一。实现理想与现实完美对接,对拥有4507个成员的国有林场集团军来说至关重要。
这支集团军背后有着6亿亩森林,有3900个国有林场位于我国生态建设最前沿。随着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定位的变化,国有林场在林业发展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地位和巨大作用,已成为国家生态保障屏障的核心区域,重要的战略森林资源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资源的重要场地,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繁荣林区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虽有着光荣的历史,但并不意味着这支集团军永远所向披靡。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林场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以来,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之道,这种提前式的经验积累,或许正是课题研究启动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管长岭说:“国有林场一边承担生态建设的繁重任务,一边自己‘找饭吃’,‘一心二用’的管理体制,使大部分国有林场发展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生存条件恶劣、林场经济困难、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等。解决国有林场贫困,推动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重要议题。”
《世界国有林管理研究》显示,该课题组以5个地区的34个国家国有林管理与发展为科学分析研究样本,对国外国有林管理制度进行详尽的科学分析。刘俊昌说:“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国有林管理虽然有诸多不同,但是许多实行多年的管理方式和制度,特别是开展的国有林管理改革的经验和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国有林场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对于国有林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还会加快速度,在改革过程中,也要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有林生态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有林综合效益的发挥能力。
课题组在该报告中提出了总体借鉴: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将政府的职能定位于资源管理上,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要分类管理,分级确权;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对生态意义重大的森林,国家要保证资金进行管理,但管护资金的使用可运用市场化手段,具有经营资源条件的林场要完全实行企业化改革,刘俊昌说,应尽快将国有林场离退休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要帮助林场减负。”
该研究还建议,应尽量把重要的国有林所在区域划归到生态公益林区进行管理,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经营。把生态型林场纳入国家重要生态公益林区,实行垂直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对商品型林场可实行企业化经营。
相关:
热门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