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引领林业产业发展升级

科技创新 引领林业产业发展升级

——聚焦2012年中国林业科技重大创新系列报道之三

  中国绿色时报5月17日报道(记者  李燕  通讯员  陈列) 未来几年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林业产业成为林业科技创新的聚焦点之一。
  “着眼林业产业发展升级,2012年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着力攻克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效益。”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说。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
  “十二五”是我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关键时期。如果将我国丰富的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就能加快建立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缓解资源能源困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壮大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目前新一轮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和驱动力是科技创新。
  2012年国家林业局部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选择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行科技突破,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竹工程材料研发
  带动竹产业换代升级
  我国是产竹大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竹利用方面,生产品种、规模等,中国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竹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竹子经营加工及综合利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中国林业的四大朝阳产业。
  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竹业优势?2012年国家林业局部署的“大跨度竹质工程构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将着力在竹材料的工程利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过去,由于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限制,我国竹材产品主要应用于家具、地板、集装箱底板和水泥模板等,在竹质工程材料方面仅在小跨度和室内范围应用。开发用于桥梁和房屋建造的大跨度室外用竹质工程材料和构件,一直难以突破技术瓶颈。
  竹质工程材料及大跨度构件的特点是强重比高,抗震性能好,用于桥梁和房屋的建造,可有效地降低对高能耗、高污染材料(如水泥和钢材等)的依赖性;同时,长效防护技术的开发,可以提高其户外使用寿命5倍以上,显著减缓因生物降解而导致的碳排放,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这一项目突破技术节点后,推广应用可使竹材利用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应用领域大大拓展,促进竹产业的升级换代,高效利用我国丰富的竹业特色资源,缓解木材紧张的困局。
  速生材改性
  家具行业的一大利好
  我国是家具生产与消费大国,家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国内适合于家具制造的木材原料日趋紧张,一定程度影响了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速生林面积占世界1/3。由于木材材质疏松等特性决定了一般速生材长期以来无法在家具中直接广泛应用,只作为低附加值的人造板原料和造纸原料等。
  人工林速生材改性可以有效解决速生材高效利用的技术难题,扩大应用范围,对速生林与家具产业来说是双赢利好。2012年“家具用速生材改性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将会使这一对接成为现实。
  这一项目以杨木、桉木等速生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杨木、桉木等速生材改性,提高其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环境学特性,替代珍贵硬阔叶树木材,生产高附加值木制家具产品。
  项目研究期间,还将在北京、河北、福建、山东等地建成速生材增强处理、抑烟阻燃处理速生材、改性材装饰单板、改性速生材家具等示范生产线。紧紧围绕人工速生材在家具产品上的高效利用目的,以速生材改性技术为核心,将材料前处理、改性、加工、有害物质检测与评价以及家具产品设计研发与制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立项攻关
  破解珍贵树种用材难题
  一般来说,木材价格超过5000元/立方米就可称为珍贵用材树种。珍贵用材主要用于建筑、高档家具、工艺品、中药材、香料及其他特殊需要。
  我国年消耗珍贵用材数百万立方米,而国内资源最多仅能满足20%-30%的需求,因此大量珍贵用材需求靠进口渠道解决。
  近年来,珍贵用材主产地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受国际社会和环保组织的制约,禁止或减少了热带天然林的采伐,现已普遍实行禁止原木出口的行动。
  因此,原材料的短缺严重制约我国珍贵用材及其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珍贵树种用材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2年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大项目“热带珍贵树种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热带珍贵树种良种匮乏,栽培也是套用速生树种的造林模式,缺乏后期管理,造林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上述树种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与保存、选育良种及解决其快繁技术和不同树种的高效栽培的技术,加速珍贵树种在华南地区推广和发展,尽快解决珍贵用材短缺问题,推进珍贵用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项目首先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土沉香、坡垒、母生、青皮、格木、檀香、檀香紫檀、大果紫檀、越南黄花梨、奇楠沉香10个国内外珍贵树种的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与示范,项目执行期间将建成珍贵树种试验示范基地200公顷。
  突破关键技术
  提升板栗产业化水平
  板栗与枣子、柿子并称我国三大木本粮食树种,在我国分布广,主要种植在山区、丘陵等非耕地上,不与粮棉争地,可有效补充粮食生产的不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2009年、2010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板栗、油茶、油橄榄、核桃等木本粮油产业,加快提高单产水平和品种品质。
  目前,我国板栗种植面积已达到210万公顷,产量100万吨,占世界栗产量的70%左右。板栗已成为产区的主导产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但我国板栗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尤其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造成效益偏低。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现代生活绿色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国际市场推行的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化循环利用、防止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合理延长产业链等环境友好理念的出现,板栗产业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培育优良新品种和建立新型光能高效利用修剪技术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而创新板栗深加工技术,研发系列新产品更是推动板栗产业化升级、增强板栗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为此,2012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重大专项“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这一项目以板栗分布面积最大的中国“板栗之乡”——河北省迁西县为试验基地,重点突破3项关键技术:一是选育出具有高光效、丰产、适于矮化密植、超早熟等多性状新品种,建立优异种质资源快速评价技术;二是建立新型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三是建立板栗果仁创新产品产业化加工技术,开发可投放市场的系列新产品。同时,提出板栗栗花等废弃物提取制备技术以及加工剩余物应用技术,使板栗产业链得以延伸。
  项目实施后,将有效解决产业链中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丰产栽培、绿色深加工等生产环节的瓶颈问题,为推动板栗产业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正在加快推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形成更具核心竞争力、更具就业包容性、更具国际开放性、更具区域差异性、更具绿色环保性的产业结构。其中,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产业化链条和服务是这场攻坚战的关键一役。

相关: